简介
汪集旸,1935年10月11日出生于江苏吴江,地热、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汪集旸于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62年7月获得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0月起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 [4];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汪集旸长期从事地热理论和应用研究。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汪集旸在大地热流研究中,对中国集近千个数据分析,提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热流分布图式,并成图;对全球两万四千余大地热流数据分析,指出中国所在地北半球为“冷”半球,南半球为“热”半球,与之相对应的大西洋半球(“海”半球)为“热”半球,太平洋半球(“陆”半球)为“冷”半球,地球热场分布极不均匀。在岩石圈热结构研究中,对华北地区提出了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并恢复了中新生代热演化史;通过对攀西裂谷研究,确定其为中国第一个“热流省”;对东南沿海的研究,用大量事实证明,被誉为理论地热学三大定律之一的“热流(G)—生热率(A)线性相关律”不成立的新观点,并将中国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指出华北为“冷”壳“热”慢型的。在应用地热研究方面,对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资源潜力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福建、广东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概念;对矿山地热深入研究,提出中国矿山地温类型划分方案,以及矿区深部地温预测和灾害防治措施;对油田地热研究,阐释了中国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热背景及其相应的油气资源潜力,并依其温压条件对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进行了预测,指出稳定带的分布及其厚度。
学术论著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汪集旸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已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专著6部,其主要论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Geothermics in China》《神奇的地热》《地热利用技术》《地热学及其应用》等。
科研奖励
据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官网显示,汪集旸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