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全力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情况。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胡薄表示,截至6月底,装机达到1.007亿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过亿省份,占比达到45.6%,年底将历史性超过煤电。光伏装机6353.7万千瓦,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核电在运在建装机1180万千瓦,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投入商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石岛湾扩建一期工程开工在即;海上风电新增规模连续两年全国第一,累计建成481万千瓦,跃居全国第三;新型储能规模521.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能源科创水平更“高”。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为能源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一是加快技术突破。近三年来,全省能源领域共187个项目纳入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推荐目录,其中38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7个填补国内空白。世界首台630℃国家电力示范项目有序推进,全国容量最大新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并网发电,国内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建成投运。二是加快政策创新。聚焦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充电基础设施等领域,精准施策、试点示范,提高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和综合利用水平。制定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运行规则,推动威海碳纤维产业园、滨州鲁北智慧产业园等示范项目加快实施。出台地热能开发利用指导意见和配套实施政策,选取32个项目、166口开采井进行试点。三是加快产业培育。引导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本融合发展,规划布局烟台蓬莱、威海乳山、东营经开区3大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推进核电装备产业向烟台、威海集聚发展,打造世界一流核电产业基地;引进欣旺达、中储国能等头部企业,打造枣庄“新能源电池名城”、泰安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在济南、青岛、临沂超前布局钙钛矿电池等重点示范项目,力争尽早实现产业落地。

山东省能源局副局长岳建如表示,近年来,我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绿电”消纳,全省风光消纳始终处于较为稳定状态。一是创新推动新型储能。坚持把新型储能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一招,建立“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建设模式,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元发展。截至6月底,全省新型储能在运规模达到521.6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二是梯次推进抽水蓄能。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总体思路,加快项目规划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推动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截至目前,抽水蓄能在运及核准在建项目共6个、818万千瓦,居全国前列。三是强化煤电转型支撑。全面推动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逐步退出低效小煤电机组,新上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加速推动煤电行业转型升级。2021至今年上半年,全省风光利用率分别为98.8%、98.2%、98.5%、97.2%,均处于较高水平。
为推动新能源更大规模、更高比例、更广范围接入电网,下一步,将从“发、配、用”三个环节协同发力。一是在发电侧,加快推进调节资源建设。实施新型储能“百万千瓦”行动计划,推动压缩空气、电化学等储能多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推广。加快潍坊、泰安二期、枣庄山亭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确保“十五五”期间建成投运;加快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确保“十四五”改造规模3500万千瓦以上。二是在电网侧,加快推进配套工程建设。科学安排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加大源网建设协同力度。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提升清洁能源基地送出能力。科学编制2030年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分步实施方案,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在用电侧,加快推进“源荷互动”发展。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原则,有序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引导大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高负荷项目,优先向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力促就地就近消纳。探索社会各类电力用户共同承担风光资源消纳责任机制,倒逼市场扩大“绿电”消费。
为适应能源转型需要,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未来我们将通过政策引领、制度创新等举措,进一步打通“绿电”消纳难点堵点,释放消纳弹性,挖潜绿电增长,全面提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