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电池产业已经到了商业化的临界点!
“临界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话说当初,钒电池面对突然发生的机会,有点儿手忙脚乱,根本没有准备好!
这次机会因来得突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钒电池的命运!但值得庆幸的是,这次喷薄而出的机会,为钒电池产业指出了一个清晰明确和直面未来的方向:
一时不具备商业化运作的产业,一个只能靠政策支撑才能生存的产业,一个不能被主动需求的产业,注定需要以自身的磨砺和奋斗去改变命运。
这个时刻,不应坐着等机会!
我们没有等着看,而是走着瞧。
这个“临界点”,是技术成熟度的一种预示,是产业探索与行动的一种成功,是项目运作后的经验总结,最为重要的是,钒电池已经找到了市场的路在何方,找到了如何赚钱和帮助用户赚钱的路径和方法。
远流去的水,要么更远,融入大海,要么蒸发,转化为精灵。
钒电池也好,锂电池也好,收益率高了,回报期短了,赚钱了才是最好!
(文字节选自钒钛霞客)
总投资20.26亿,昌图融科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推进超预期

全球液流电池网获悉,近日,昌图融科科技有限公司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由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昌图融科科技有限公司通力共建并负责运营,旨在成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成套装备产业的重要基地,亦是辽宁省重大新能源一体化产业项目的杰出代表。
正在昌图经济开发区加速建设的融科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投资体量大、技术含量高,是铁岭市今年重点推进的氢能产业链项目。如果把这个项目看作是一只“麻雀”,解剖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铁岭市推进工作抓落实的脉络。
2023年12月14日,铁岭市委召开县(市)区、市直部门座谈交流会。在围绕“今年全市经济工作怎么看、明年全市经济工作怎么干”作交流发言时,昌图县提出要打造我省新能源融合发展样板县,并重点推出了融科储能装备制造项目。
2024年1月18日,铁岭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2024年“四个图谱”工作部署、推进情况汇报。会上,融科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再次被提及,不仅被列入项目图谱重点推进,还被列入招商图谱,成为产业链招商的链主企业。
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高效服务,融科储能装备制造项目的推进极为顺利,2月入驻昌图经济开发区,4月办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5月完成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制,6月份举行开工仪式时,比原定计划提前了5天。

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了融科储能装备制造项目从签约落地到开工的过程,铁岭市委、市政府在项目推进中谋深落细的工作思路就变得清晰起来。所谓谋深,就是准确把握铁岭发展的“时”与“势”,切实将规划与计划统筹起来,围绕新能源、农业农村现代化、仓储物流等重点领域,找准载体抓手,谋划好项目,制定好举措。所谓落细,就是把各项重点工作实化、细化为项目、招商、政策、风险“四个图谱”,明确每一项工作的指标、任务、完成时限,明确实施过程中的措施、力量、推进机制。
走进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映入眼帘。塔吊高耸,机器轰鸣,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作业。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所有单体的基础部分已全部完成,综合楼、研发中心、办公楼等建筑已初具规模,钢结构施工正在紧张进行中。
昌图融科科技有限公司储能装备制造项目不仅承载着技术创新的重任,更是推动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该项目的产品涵盖了高性能电堆制造、标准化电池系统集成、关键配件生产,以及高效电池管理控制系统和储能综合能量管理系统的研发。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生产力可达2000MW,年均销售收入有望达到30亿元。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长,涵盖了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项目建成后可形成以我县为中心、辐射整个东北地区的在全国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先进储能材料特色产业集聚区。
与此同时,通过融科在我县落地储能系统智能制造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产业化项目”,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带动省市石墨等原材料开发及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产业链强链补链,助力我县将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拉动就业1000人,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产业基地。(全媒体记者:金淼 艾萱 韩郑昊)
央视权威报道,为液流电池发声!辽宁新型储能,扬“钒”起航!
7月16日,中央电视总台CCTV4《中国新闻》栏目《改革开放新篇章》特别报道走进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讲述融科储能技术创新、产业化开发和市场发展前景。

主持人:在刚才一分钟的短片里,大家是不是对辽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呢?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工业文化也是辽宁的一个重要符号,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辽宁瞄准的其中一个新领域就是清洁能源新产业。辽宁发展新产业有很多优势,一是辽宁的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本来就很丰富。二是雄厚的工业基础可以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坚实的支持。第三个优势便是新产业,又为辽宁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新动能。那么接下来我们走进辽宁的首家全球独角兽企业来一探究竟。

记者:这里是辽宁首家全球独角兽企业,大连融科储能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生产车间,此刻在我身旁多台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正在进行储能系统中。电堆部件的自动化生产,可以看到运输机器人选取生产材料后就会轻车熟路的送到生产线,随后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就会完成材料的层层组装,最终这些组装完成的电堆就会被安装进一个个集装箱内。也许您会问这些集装箱应该就是全钒液流电池。


答案是其实也不是,它只是全钒液流电池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我前方的这些。既然叫全钒液流电池,听名字就要有液体,看,这些钒电解液,是电池的关键材料,它占了总成本的一半。一个装有电堆的集装箱和一个装有钒电解液的集装箱,两者一组合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钒电池储能系统。


它可以储存3000度的电能,而且这种集装箱的构造确确保了能在零下35摄氏度的极寒和零上50摄氏度高温的天气下正常运行。大量的钒电池储能系统再经过组合,就能成为中型大型的储能电站。


通过航拍画面,在距离我们这座工厂50多公里外的大连主城区内,有整齐排列的700多个钒液罐和一个个更大的电堆集装箱,就组成了全球首座100兆瓦级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它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的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在智能控制中心的调控下,满负荷可以储存40万度电。储能,顾名思义就是把能量给储存起来,需要用的时候再释放出来。


当前我国大力发展风力光伏等来自大自然的绿色能源,但是他们却非常的不稳定,有时多有时少,如何把它们储存起来是完善新能源体系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储能是由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等,但是它们在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而全钒液流电池安全稳定不易燃、易爆,电解液还能循环使用,电池本身的使用寿命能达到30年,还有着储能容量大和输出功率高的等等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的钒资源的储量是居世界首位,发展这种新型储能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目前,大连融科储能已经是在储能领域拥有国内外专利300多项,实现了产业链完全的自主可控。企业的全钒液流电池工程项目是遍及海内外,累计的装机容量超过720兆瓦时,电解液的材料的销售是占全球市场的90%,成为了全球唯一具有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的企业,现在已经是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制造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