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全球液流电池网获悉,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长时储能(Long-Duration Energy Storage, LDES)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问题的关键技术,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提前布局长时储能产业,推动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意见》强调,要加快突破长时储能关键技术,推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支持建设一批长时储能示范项目;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出台支持长时储能发展的具体措施。同时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的交流合作,推动长时储能技术的国际化应用,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影响力。
近期,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长时储能、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备受关注。液流电池作为长时储能领域的潜力之星,获得了中石油、中石化、三峡、中核集团、华为、比亚迪、腾讯、阿里、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巨头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涌入、投资、研发或投入示范应用验证,掀起行业热潮。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可再生能源市场,未来应用前景广阔,作为全球液流电池行业的标杆企业、全球“独角兽”——融科储能,是否即将迎来A股上市的契机?
储能企业上市热潮
2025年1月27日,海博思创成为A股开放上市通道后首个成功上市的储能企业。其发行价为19.38元/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达到63.80元/股,如今股价已飙升至89.98元/股。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储能行业的高度认可,也为其他储能企业的上市铺平了道路。

AI浪潮推动电力需求
“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得益于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运行人工智能的大型数据中心新建数量激增且规模大幅扩大,用电量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攀升,有预测数据显示,一些处于计划建设的电力基础设施有可能将消耗足以供应整个城市用电的能源规模。AI算力基础设施猛烈需求而呈指数级扩张的高耗能AI数据中心背后离不开电力供应这一核心基础,这也是“AI尽头是电力”这一市场观点的由来。
随着英伟达等科技巨头掀起全球AI浪潮,电力需求急剧上升,麦格米特作为英伟达的第二大电源供应商,其股价从17.78元飙升至最高75.66元,充分展示了市场对电力相关企业的信心。液流电池作为一种高安全、中长时、大规模储能的新型储能技术,未来在AI电力供应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政策支持科技创新
日前,中国证监会近日召开扩大会议,强调在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上持续加力。会议指出,将增强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并稳妥恢复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适用。这一政策导向为融科储能等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多的上市机会。
科创板助力“硬科技”企业
3月1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科创板服务“硬科技”企业的功能,大力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融科储能作为液流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技术领先性和示范应用的广泛性,使其成为科创板的理想候选企业。

融科储能的上市前景
融科储能在液流电池领域的技术引领和示范应用领先,使其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A股市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融科储能的上市前景愈发光明。尽管具体上市时间尚未确定,但可以预见的是,融科储能距离A股上市或许已经不远。
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多重推动下,融科储能作为液流电池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其A股上市的步伐正在加快。未来,随着更多优质科技企业的上市,资本市场将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于融科储能
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2008年由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资成立,是面向新能源发电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钒电池及成套储能装备解决方案的高技术企业。
自成立以来,该企业始终立足自主创新,长期与中国科学院产学研合作,申报国内外专利300余件,主导和参与国内外标准制定50余项。面向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微电网三大目标市场领域,累计投运钒电池储能系统超过720兆瓦时,占钒电池全球市场60%,电解液材料销售占全球市场9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液流电池领域专利持有量居全球第二,是该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主导制定者。
延伸阅读
海博成功上市,融科还远吗?
早在2023年,安信证券公布了大连融科储能集团有限公司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液流电池企业大连融科正式开启IPO进程。

钒电池的崛起之路
其实,钒电池并不是新时代的产物。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70年代,NASA科学家L. H. Thaller以FeCl2和CrCl3作为正负极活性物质构建了全球第一款具有实际意义的液流电池模型,这便是钒电池的前身。
1985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Marria Kazacos正式提出全钒液流电池(简称:钒电池),其在海外逐渐发展起来。
不过,钒电池的应用场景较为受限,主要集中在电站调峰、太阳能储能、风能储能等场景,以至于海外市场也并没有掀起太大的风浪。

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如今的新能源相关政策,其研究和商业化之路都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锂电池商业化之后,钒电池、燃料电池等其他线路电池一度黯淡无光。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钒电池都处在一个“默默无闻”的状态,但事实上,它在技术上并不逊色。
全钒液流电池是一种电化学储能技术,其正极和负极是不同价态的钒离子溶液,分别放在两个电解液储罐中,通过正、负极电解质溶液活性物质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化。
目前,钒电池可实现15000次以上充放电,使用年限超20年。相较于活泼的锂离子,钒离子更为稳定,且没有潜在的爆炸或着火危险,相关资料表示,即使将正、负极电解液混合也无危险,只是电解液温度略有升高。

总体来看,从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容量可扩展性及寿命等角度考虑,全钒液流电池将成为大规模储能的首选方案。预计钒电池将在中大型储能领域对现有的锂电池体系进行有效补充。比如,从全生命周期来看,锂电池在实际运行储能项目中寿命可能不到8年,但全钒液流电池寿命可以达到20年或更久,其单次循环成本将低于锂电池储能技术。
随着钒电池产业化带来的成本下降,未来钒电池储能或逐渐摆脱补贴,达到经济性,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