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液流电池网获悉,4月25日上午,“奋发有为往前赶”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奋力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在安徽省行政中心举行。省国资委主任王宏,省国资委副主任吴明,海螺集团总经理朱胜利,数字安徽公司董事长赵小勇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新闻发布会。

在记者提问环节,海螺集团总经理朱胜利介绍了集团在引领行业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内容如下。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海螺集团作为建材行业头部企业,是如何引领行业加快产业升级的?
朱胜利:近年来,海螺集团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打造八大研发中心,加大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一是在高端化发展方面。自主开发了核电水泥、无磁水泥等高端产品,广泛应用于大亚湾核电站、迪拜哈利法塔等代表性工程;率先实现大型水泥成套装备国产化,性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推进产业链向商混、装配式建筑、干混砂浆、瓷砖胶等高附加值产业延伸,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全力打造高端建材品牌,“CONCH”商标水泥产品位居世界单一水泥品牌第一,连续5年名列“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前100位。
二是在智能化发展方面。推进智能工厂群建设,率先打造海螺“水泥工业大脑”,聚焦生产全流程智能化,推广应用无人驾驶、智能控制、机器人装车等技术,产线自动化率提高至99.3%、管理效率提升30%;释放工业互联网叠加倍增效应,海螺“云工”平台连接设备达13万余台,沉淀工业模型500余个,被评为国家级“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近期,我们发布了全球首个“AI+水泥建材大模型”,打造数字化转型新标杆。
三是在绿色化发展方面。在行业率先布局低碳水泥、富氧燃烧、加氢燃烧、水泥窑碳捕集纯化利用、二氧化碳储能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从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等方面加快研发更多前沿性碳减排技术。“十四五”以来,单位碳排放强度降低4.8%,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走出去”发展方面。作为行业中最早在海外投资布局的企业之一,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目前已累计在海外投资超过180亿元,在境外1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3家海外企业,海外员工近5000人,海外年营业收入近110亿元,成为国内同行业中海外投资规模和产能规模双料冠军。
新安晚报记者:近年来,海螺集团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方面有什么进展?
朱胜利:近年来,海螺集团按照“传统产业数智化转型、新兴产业规模化转接、高新技术产业化转化”的思路,着力构筑以水泥制造为基础,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数字经济、现代贸易服务5大产业相互促进的“一基五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在做强做优做大水泥主业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超260亿元。
新能源产业方面,我们锚定“零碳园区方案提供商、清洁能源供应商”定位,打造集发电、售电、管电、装备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已拥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1GW,年发电量4.5亿度电,位居全国水泥行业首位;投资发展全钒液流储能、二氧化碳储能、BIPV等新能源装备和产品,积极培育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业态。
新材料产业方面,我们聚焦建筑家居材料和精细化工材料两大领域,已拥有海螺新材和海螺新材料科技2家上市公司,年营收近100亿元。其中,工业制剂、生物质替代燃料、SCR脱硝催化剂产能规模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塑钢产能50万吨、节能环保降碳材料产能220万吨,均位居行业第一,正在积极布局高性能、高分子等新材料产业。
环保产业方面,我们拥有1家行业领军的上市公司海螺环保,依托水泥窑协同处置优势,发展工业固危废、一般危废、城市垃圾处置等循环经济产业,正在大力开发和应用污泥、飞灰、工业固危废无害化处理等环保新技术,加快拓展固危废产业链;进军医废处置、报废汽车拆解等领域,年协同处置能力超过1100万吨。
数字产业方面,我们围绕数智化转型,依托集团场景,相继孵化了智慧矿山、数智工厂、智能装备、智慧物流等业务板块,逐步构建了海螺数字产业群,年营收达到45亿元。
目前,海螺集团新兴产业板块已形成一批高成长型企业,转型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