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全球液流电池网获悉,5月13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先生等五位“小巨人”企业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大家交流。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葛群: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叫葛群。我在芯片行业曾经工作了近30年,后来跨界进入了新型储能行业。今天我准备用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
第一个标签是“芯片老兵”。刚才提到,我在芯片行业摸爬滚打了近30年,我亲身见证了芯片越做越小、性能越来越强的整个发展历程。在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了超过亿万颗晶体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创新,源于对极致的不断追求。
第二个标签是“储能新兵”。新型储能行业是伴随着新能源发展的一个新兴领域,长时储能技术能够将风能、太阳能这些“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变得像自来水一样随时随地可用,稳定可靠。但是过去整个长时储能技术和成本亟待突破,因为这个,在2018年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创立了纬景储能,我的目标就是希望用我们的技术突破,让未来新能源以更低的价格、更高效的方式,为整个人类的生活生产提供强大的支撑。
第三个标签是“跨界创客”。上述两份似乎不太相关的从业经历,让我有这样的机遇,把在芯片行业30年积累的方法学和一些方法论,以及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深刻理解跨界融入到储能领域,尤其是新兴储能行业,到今天我们能够用AI技术去发现新的材料,用AI去监控生产线,保证产品的品质。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坚信人类会用更绿色、更经济、更高效的方式去使用新能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我们都知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以专注、专业、专长见长,一般都在特定领域有自己的“绝活”,能否请各位代表们介绍一下,代表们都练成了哪些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独门绝技”,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又有怎样的感受体会?
葛群:我们纬景储能所专注的“锌铁液流电池”技术中所涉及的锌和铁两个元素,大家都知道,我们人体需要补锌补铁,它们对人体无毒无害,而且价格便宜,易于获取,在长时储能领域当中有巨大的潜力。但是“锌铁液流电池”在电池发生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受控的锌晶体可能会像无序的荆棘一样野蛮生长,刺破电池的隔膜,这会极大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如果不克服这个困难,大规模应用就是纸上谈兵。我和我们团队的破局之道,就是用非常创新的电级设计和独特的电解液配方,控制锌晶体,让它按照我们的要求稳定生长,最后达到长时储能的效果。我还记得我们的团队日以继夜地在实验室里面,尝试不同的电解液配方,实时监控不同的电解液配方带来的细微变化,我们打磨再打磨,不断对技术细节做数据分析。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在实验室里这么精益求精,我们没有办法让电池在大规模的应用和生产中达到理想的标准。
我们团队的年轻人来自化学、软件、机械,差不多有10多个行业,他们这些灵光乍现的“金点子”,往往给团队很多惊喜,也是依靠他们永不言弃、坚韧不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得以让我们纬景的电池在上海黄浦江畔落地并应用。我也邀请所有记者朋友,有机会到我们上海的黄浦江畔去看一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零碳的24小时的咖啡馆,用的都是太阳能,没有用任何来自其他化石能源产生的电,而且这个项目也成为国家新型储能示范点。
海报新闻记者:我的问题想提给葛群先生。您刚刚提到,您是一位“芯片老兵”,也是一名“储能新兵”,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跨界到原来并不熟悉的行业?在这一过程中,您个人有什么体会?
葛群:我在芯片行业做了25年多,忽然进入到一个似乎不太熟悉的行业,看似有点冒进,但事实上,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总结起来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出自个人情怀。我的父亲是“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在我印象里,父辈他们用的是机械计算机,不是现在的电子计算机,用计算尺甚至用简陋的算盘来做各种复杂的科学计算,他们当时的科研环境是异常艰苦的,跟我们现在创业环境来比,天壤之别。但是即使是那样,他们仍然把所有的青春年华和热血都贡献给科研事业。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和家庭里面,对我而言,报效国家和民族,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当我看到中国能源转型“箭在弦上”,AI和算力发展急需电力支撑,长时储能亟待突破,我觉得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们义无反顾带领团队,把过去在芯片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带入到这个行业。
第二,对产业发展背后逻辑的理解。我自己从事芯片行业多年,芯片的制造和应用背后离不开电力,长时储能技术是支撑包括算力中心等发展的重要关键底座。目前,长时储能技术和成本亟待突破,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去突破?芯片行业和储能行业虽然表面上看去不一样,但其实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的逻辑来看,芯片要越做越“小”,储能要越做越“长”,好像差别巨大,但它们对于成本和效率都有极致追求,这就正好呼应了今天的主题——专精特新。把芯片行业对于成本效率、良率的极致追求以及经验积累,跨界融入到储能行业,让储能技术快速突破,这是我们团队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第三,新技术赋能行业的重大机遇。大家都知道,现在整个世界包括中国都处在巨大变革的历史机遇期,人工智能行业正在重新定义每一个行业,其中也包括储能行业和先进制造业。在这个历史机遇期,我们就想,如何能够用跨界融合两个领域的力量,去帮助原有的传统行业、成熟行业得到更大的体量和更高的发展效率?我们想抓住这个机遇。所以,我觉得我们抓住了这个非常好的机遇,也非常幸运,能够用我们过去所积累的经验方法,去赋能新型储能行业。目前,我们用AI创新技术研发、创新新材料,管控产线和管理供应链,储能的度电成本从原来的差不多5毛钱降低到4毛钱左右。
封面新闻记者: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我国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各位代表在一线都有共同的感受。我想请问一下,支持你们深耕所在行业的动力是什么?信心和底气来自哪里?
葛群:我坚持在新型储能领域从2018年到现在,坚持7年的最大的动力是,我坚信“绿色低碳”是一条正确之路。我相信,我们所做的事情符合整个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是我们坚持在这一行业深耕的主要动力。
有了动力之后,我们要看我们所采取的技术路线是不是可行。我刚才提到,我们的技术团队和创业团队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比了所有的技术,结合我国的应用场景、资源禀赋、供应链情况、制造业基础,客观分析之后,发觉“锌铁液流电池”技术能有效降低成本。确定路线之后,就是努力。我们团队有坚定的初心、科学的方法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理念,不断把我们所碰到的困难解决了,使这项技术能够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经过自主研发,去年我们投建了高度自动化、智能产线,极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很开心,过去所有的成果,让我们的团队更加有信心、有底气去坚持我们所从事的新型储能。虽然难,但是正确的道路。
顶端新闻记者: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变革正在重塑着各行各业,制造业发展也日新月异。请问各位代表,您在日常的工作中是如何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驾驭新潮流的?对于那些想适应变化提升自己的奋斗者,或者是正在考虑从事您所在行业或企业的年轻人,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葛群:我从自己的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芯片行业到人工智能,最后跨界进入新型储能行业,我们不断接受新的变化、新的技术,现在我们到了一个变化比计划还要快的时代,我们要去学习新技术和适应新变化,它不再是选修课,而是必答题,是必修课程。
所以,我想给年轻人两方面的建议。第一,我们要在本专业学得深,同时要把自己的视野拉宽。大家听到有一个词叫“做π型的人才”,不但要把自己的专业做深做精,还要敢于迈出一步,去了解其他行业,了解AI、了解算法、工程相关的新技术和自己本身职业的关联,去发掘、发现一些跨界融合的创新点。第二,要成为时代潮流的追光者,我们年轻人不应该只盯着风口,而是应该把自己个人发展的坐标和整个国家发展方向对齐,那些真正重要的事业,并不只存在“热搜榜”上,而是在需要不断投入、静静攻关的地方。我也欢迎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新型储能这个先进制造业领域,因为在面向未来的制造业,所有的投入不仅仅是年轻人自己发光发热的亮点,更是为国家蓄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想把一些亲身经历跟大家做一下简单分享。我们在公司创立的初期,就决定用AI赋能来改变传统能源行业,但这的的确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把AI用在公司的管理、经营以及科研过程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所以我们内部除了做充分的培训之外,还要搭建一些易用平台,甚至鼓励试错,让我们的年轻人、中层甚至合作伙伴都渐渐掌握AI能力、AI工具,让AI的能力真正成为企业的效率工具,我想这些都帮我们发现了窥探未来的一些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