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收、秋收结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大量产生。为了减轻“负担”,农民在地头一把火把秸秆焚烧,污染环境。如何给秸秆找到“好归宿”,不再成为夏收、秋收的“烦恼”,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道必答题。近年来,河北镇九甲村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路径,让田间“包袱”变身为腰间“财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
麦熟一晌,抢收最忙。连日来,九甲村种植的小麦迎来收获,全村上下抢收抢种抢农时,全力以赴迎战“三夏”。一台台收割机穿梭于麦田深处,在丰收的画卷上走笔如飞,当前该村麦收工作已进入尾声,与之齐头并进的,则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步伐——一方方麦田刚刚收割完毕,农民便自发的将小麦秸秆归拢成线,通过三轮车离田运走。
“以前一到‘三夏’大忙,最头疼的就是怎么处理小麦秸秆,一亩地好几百斤,抛撒有火情隐患,堆着影响生产生活。现在农机开到地头全部离田,直接加工成饲草原料。”九甲村党支部书记原小邓介绍,去年该村新建秸秆收储中心,对周边各村的麦田全部进行秸秆打捆离田,经加工后作为饲草原料用于本村发展的养殖企业。

谈起自己的秸秆“生意经”,原小邓兴致勃勃。“秸秆打捆离田不收群众一分钱,还要大量租用群众的农机、货车,群众参与转运还能挣钱,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他表示,当前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正成为热潮,小麦秸秆离田加工成饲料,不仅有效解决了全村的秸秆处理难题,减少了环境污染,还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让秸秆成为农业、企业持续“共赢”的基石。
小小秸秆,全身是宝。河北镇正以秸秆饲料化为主导方向,依托九甲村秸秆收储中心充分挖掘秸秆潜在价值,千方百计解决秸秆收储企业的实际困难,持续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增强秸秆产业化能力,稳定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化“农业包袱”为“绿色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