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战略的实施和“四个发展”的要求,以“四区两带一线”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为重点,启动实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农村环保工作扎实推进。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认真落实“以奖促治”政策,调整完善《青海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投入专项资金5796万元,先后启动实施了69个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突出解决农村生活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重点整治水源地周边环境污染,着力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促进了城乡环保统筹发展。积极开展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命名省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10个,示范村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二是生态监测工作有序开展。认真组织开展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生态监测工作,初步形成了基于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生态监测网络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完成了三江源区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重点区域草地样方监测及标本采集工作,编报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5-2009年生态成效监测评估报告》。启动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生态监测技术方法、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初步建立,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自然保护区综合管理不断强化。组织协调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工作。争取专项补助资金800万元,加强青海湖、孟达、隆宝等自然保护区管理标准化建设,对全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保护区科研、监测、宣教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动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兴海县、河南县有机食品基地获得国家认证并命名。同时,完成了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汇总等工作,积极组织编制《青海省土壤环境保护规划》。
四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完成了全省43个县级区域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和现状评估,重点对野生动植物物种资源、特有和濒危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植被完整性等进行调查分析,建立运行了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信息平台,《青海省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数据集》、《青海生物多样性评价报告》通过环保部验收。启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国际合作项目,有效促进了地方履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