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泰1,孙慧伟2,郗通通2,孙阿梦2
(1.东北农业大学 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 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要:面对传统能源储量减少、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多、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引入生命周期法对传统能值分析法加以改进,对生物质能系统做能值分析,以实际定量结果反映出植物生长过程中每种能值的贡献,为生产劳作提供建议。对建三江区域农作物秸秆的生物质原料物流网络进行规划设计,以重心法结合层次分析法优化原料收储点。并以典型月份的原料运输为例,基于ArcGIS优化得到最优车辆路径和原料运输方案,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方案减少了车辆投入、降低了运输成本。
1引言
能源植物是生物质能的重要来源之一[1],传统化石能源储量日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开发生物质能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植物生物质能不仅可以带来显而易见的经济效益[2],还具有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环境效益。国外对生物质能的研究起步较早,1996年Mitchell和Bridgwater[3] 通过建立生物质能供应链系统,第一次将生物质原料和能源作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2001年Debarata Das,T.Negat Veziroglu[4]提出将植物产生的氢蒸汽重组作为能源的来源。2007年Lyncht[5]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源”的路线。2008年Rubo Len[6]将生命周期应用于评价环境影响、能量消耗以及能量效率。相比国外生物质能领域的发展研究,我国对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应用相对较晚,不过目前我国生物质能源已步入商业化阶段。我国北方农村“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益[7],实现了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的生态目标。张永、陈晓娇等[8]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对生物质能供应链的运行进行模拟,通过构建模型,完善农户、政府与企业的三方协调机制,优化了生物质能供应链,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张宗兰、刘辉利等人[9]基于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现状,对生物质能的利用与开发路线与技术提出建议,并积极倡导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刘志雄,何晓岚[10]将技术水平和政府支持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较,认为我国应加强政策支持,引进先进技术,鼓励自我研发,积极发展低碳技术[11]。
已有研究在对植物进行能值分析时往往忽略了植物本身的生长周期,为了准确计算植物生物质能的能量投入,本文引入生长周期对传统能值分析加以改进,定量的给出植物生长过程中每种能值的贡献,并对原料运输物流网络进行设计优化,为生产劳作提出更合理的意见。
2基本理论与模型构建
2.1能值分析法及改进
能值分析可以将系统内各生态流都转换为统一的单位[12],其提供了衡量和比较各种类别能值投入的统一标准,开辟了定量研究的新方法。能值分析基本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2.2重心法的收储点选址模型
重心法就是将物流系统中需求点和资源点看成是一个物体系统分布在平面上,各个点的供需量作为物体的重量,则此物流系统的最佳设施点就是物体系统的重心。

2.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把单个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量化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选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用加权和的方法求得最终权重,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
备选收储点的选取,主要由原料、运输及相关费用这三种因素决定。由此将备选收储点分为三个层次结构:目标层、标准层和决策方案层,并引入相对重要性的标度以便比较各备选收储点的重要性。
运用规范列平均法,在收储点影响因素两两比较矩阵的基础上求各因素的权重。
2.4物流网络路径优化模型构建


3案例分析
3.1能值分析
根据建三江农垦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改进后的能值分析计算公式,可以得到玉米秸秆的各项能值指标,见表1。

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大豆和水稻秸秆生产系统进行能值分析。
表2显示,建三江农垦管理局辖下农场的几种主要农作物中,相比玉米和水稻,大豆的能值转换率较高,也就是说每单位的大豆蕴含较多的能量。我们可以通过提高产量和减少种植过程中的能值投入两种方法来降低其能值转换率。通过对主要农作物能值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种农作物的ELR值适中,在未来的生产种植过程中,要适当控制能值投资率EIR,以达到既不依赖环境资源又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目的。水稻的可持续发展系数高于其他两种农作物,黑龙江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地,水稻种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性良好,适合生物质能产业大力发展。

生物质资源供应具有季节性,只在每年农作物收获期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这就导致高额的收购和运输费用。且农作物种植区域呈分散分布,扩大了收购范围,使企业投人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依据能值分析结果规划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得到每个农场的农作物秸秆产量,为生物质原料收储点的选择与优化提供依据。
3.2收储点选址
根据各农场的地理位置坐标和每个农场向生产工厂提供原料的数量,由重心法模型计算得到四个备选收储点A、B、C、D,四个收储点的地理位置分别在前进农场管理区、富兴东部、胜利农场三队以及七星农场第八管理区附近。在考虑收储点建设的固定费用、经济管理变动费用以及实际情况是否允许的情况下,应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收储点间的两两比较矩阵,并计算各个因素的实际贡献权重及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越高,越适于建立收储点,为生产工厂供应原料。评价结果见表3。

由表3知各收储点评价指标排名为A、C、D、B,对比各个收储点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可知:
(1)建三江农垦管理局的收储点遍布在生产工厂的周围,有利于及时供应生物质原料。
(2)由于鸭绿河农场和前哨农场的原料供应量相对较少,B收储点到生产工厂的路程较长,所以B的收储点厂房建设投入资金可以适当减少。
(3)将收储点C作为战略储备收储点,以保证生产工厂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迅速做出应对。
3.3制定典型月份运输方案
工厂从7月开始正式投入使用,为了达到年产量10万t的目标,每日生产需要的原料量为980t,自然月以30d进行计算。各个收储点初始库存量均为10000t,7月份在收货期内,收购量为12300t/月,各收储点分别收购4800t/月,则7月的约束条件为:


将约束条件代入运筹学软件中进行计算,得出7月份最少运输费用为473156元。同时可以得到每个收储点的原料送出量以及月底的原料库存量,见表4。

3.4全年运输方案制定
以7月份为初始月份制定全年运输方案。根据各阶段运输成本模型以及每个收储点每个月份的原料收储范围,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可求得全年原料的运输方案以及每个月的最优运输成本,结果见表5。

3.5车辆路径优化
运输路径不同决定了各个收储点车辆工作时间的不同,为了使运营成本最低,且尽量减少货车装载时的等待时间,现对货车的运输时间做详细合理的规划安排。
收储点A:对运送原料的12辆货车进行排号,且每周依次轮换。工作时问货车依次装载,每辆车装载时间为10min,全部装载完成需要用时120min,货车从收储点A到工厂往返需用时2h,可知在第一辆出发的货车回来时可以全部完成装载。同理,其他收储点也是一样的情况。假设各收储点货车统一时间开始运输工作,用甘特图表述各货车到达工厂的时间,便于对工厂卸载机器进行合理安排由图1以看出,同一时间上班,货车运送原料到工厂的时候,在一定的时段会出现3辆货车同时到达的情况,因此造成拥堵,且需要3台卸载车同时工作才可以保证物流畅通。

各收储点货车工作时问相同,为了更快更合理的运送原料到丁厂,避免不同收储点货车同时到达造成卸载拥挤,可以采取不同时间上班制。通过网络优化,得出:收储点A的货车工作开始时间较收储点B的货车开始工作时间推迟120min,B、C是同一时间开始工作;B收储点的送货车往返一次后休息110min;收储点C完成两次往返之后休息40min。工作时间重新安排规划后,各收储点的运货车到达工厂后,卸载原料所用时间用甘特图表示,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采用不同工作时间制度,可以一定程度的减少等待,而且只需要配备2辆卸载车即可完成卸载工作,节约了设备购置的费用。
4结论
应用改进后的能值分析定量化得出建三江垦区水稻、玉米、大豆的能值指标,由此得出大豆的能值转换率最高,通过提高产量和减少种植过程的能值投入来降低其能值转换率,提高经济效益。水稻在三种作物中的可持续发展系数最高,其种植系统可持续发展性良好,有利于大力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玉米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数较低。根据研究结果,为生产劳作提供合理的意见,降低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生物质企业的原料供应网络进行没计和优化。计算得到四个最佳收储点,并选定原料供应量最大、交通运输便利、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和各方面条件成熟的C(即胜利农场)收储点作为战略储备收储点。并优化车辆运输路径,减少了车辆的投人数量和等待时间,制定了全年的运输方案,节约了企业的资金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