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立平1,朱绪平2,张亚英2,袁延强3
(1.防灾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2.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0042;3.滨州沾农供水有限公司,山东滨州256800)
摘要:以某热电厂锅炉钢结构框架改造为例,利用Midas与盈建科软件建立计算模型。通过对坍塌钢框架改造前和改造后模型的分析计算,提出了加固方案。地震和风荷载位移曲线表明,加固后钢结构性能指标明显增强。结合实例对钢结构加固进行的探讨和研究,可在钢框架结构的加固加层设计中借鉴与应用,对钢结构建筑抗震加固具有参考价值。
0引言
电厂热力塔通常为钢框架结构。伴随电厂的更新、升级工作以及为满足环保要求进行的脱硝改造,对建筑结构强度和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对热力塔进行结构检测并加固,确保电厂运行安全及功能提升。本文基于一个热力塔发生倒塌事故后,为避免发生类似事故,对另一个热力塔进行了鉴定、计算分析和加固处理,最终使其达到规范安全要求。实例中采用的分析方法和加固经验,在钢框架结构的加固加层设计中有借鉴参考价值。
1工程事故概况
某热电厂1#、2#机组锅炉钢结构建于2007年,两组锅炉用途相同,均为钢框架结构形式。2014年,电厂业主委托某环保公司对1#、2#机组进行脱硝改造,改造后增加了脱硝设备。由于未对梁柱节点进行有效加固,2015年7月9日中午11点热电1#机组停机后,省煤器在当日13点左右从30.50m层整体坍塌,导致1#机组主体结构严重破坏。为避免发生类似事故,本文对2#机组进行整体计算分析加固,以使其达到规范安全要求。
2安全性鉴定及施工质量检测
为确保加固改造后的钢结构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并提高抗震性能,多次组织人员到现场检查鉴定。检查的主要内容:与原设计图纸符合情况检查,材料性能检测,构件尺寸检测,外观损伤检测。
2.1与原设计图纸符合情况检查
发生坍塌事故的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该结构原建部分和加固改造基本符合设计图纸,但支撑部分缺失。原结构缺失的构件为50.77m处H/B0-B1水平支撑。现脱硝部分缺失的支撑已增补完毕。

2.2材料性能检测
2#机组锅炉钢结构梁柱钢材选用Q345B。为了确定钢材的实际力学性能,现场采用里氏硬度计(AL200)测试钢构件的抗拉强度。不同标高位置主要钢构件抗拉强度检测结果见表1。

Q345B钢材的设计抗拉强度470~630MPa。由表1可知,2#机组钢构件的实测抗拉强度在506~543MPa,满足设计要求。
2.3构件尺寸检测
钢构件厚度直接影响结构构件的截面积,板厚负偏差超过允许范围,结构计算需要按实际厚度取值[1]。《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709—2006)要求,15~25mm厚钢板允许负偏差-1.1mm。采用UL350型超声测厚仪对钢构件厚度进行现场抽测,锈蚀部位构件尺寸负偏差在-0.11~-0.39mm,小于允许值。检测结果表明,结构验算可以按照原设计厚度取值[2]。
2.4外观损伤检测
机组锅炉钢结构焊缝未发现明显的外观损伤,但普遍存在节点锈蚀现象。部分螺栓节点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螺栓存在扩孔现象,节点板螺栓缺失,螺栓梅花头未拧掉,节点螺栓未拧现象,有的节点螺栓实际为全截面焊接。除节点损伤之外,还有部分楼板开裂。
3结构分析与加固设计
3.1结构基本信息
结构采用盈建科有限元软件计算。地面粗糙度为B类,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抗震等级为3级,设计地震分组为第1组,场地类别为Ⅲ类,场地特征周期取0.45s。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地震作用分析。
梁、柱采用Q345B钢。由于厂房有维护结构,需要进行钢结构抗风计算,基本风压0.7kN/㎡。假定柱脚与基础采用刚性连接,次梁与主梁采用铰接连接。本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的荷载类型有恒载、活载、地震荷载、楼板自重、设备荷载、风荷载,采用规范荷载组合。
脱硝改造后,由于改造增加了脱销设备,结构重量增加,造成1层和2层部分柱子轴压比超限,多个柱子稳定应力超限以及个别梁的应力超限。部分梁、柱超限情况如图2所示。

整体计算中,水平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4层最大层间位移角1/90,水平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为1.44。
3.2节点的加固补强处理
针对重点部位的节点,应用有限元ANSYS软件进行节点受力分析。分析表明:在设计组合受力作用下,应力与应变都超限;应力达447MPa,应变达20.8%,需要对节点进行加固。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可知,结构主体施工质量较差,需要对构件截面和节点进行加固[3]。根据《钢结构加固技术规范》CECS77:96(下文简称《规范》)中6.1与6.2内容,构件节点按以下方式进行处理:①缺失螺栓需要补充到位;②对节点处存在的梅花头未去掉、节点锈蚀、螺栓未拧紧等现象做扭断梅花头、防锈、螺栓紧固等处理措施;③部分主梁由于脱硝设备增加造成剪力不足,下面增设抗剪牛腿,主梁下增设牛腿支托;④部分次梁节点由于加工误差造成螺栓孔径无法对应,在现场进行扩孔处理,满足螺栓的强度要求;⑤有的对腹板进行现场拼接焊接,在端部进行角焊缝的焊接,对虚焊进行剔除处理,补充四周围焊。
3.3加固截面的确定
由于整体计算是部分轴压比不满足和较多的稳定应力不满足,需先根据稳定应力计算加固截面。根据《规范》加大截面法进行加固[4]。

根据式(1),先对截面在x和y方向的惯性矩进行等效计算,根据应力比计算出需要增加的惯性矩;之后在Midas与盈建科软件里进行整体复核计算,直到各个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各指标信息见表2。

3.4加固方案
根据受力和截面等可变换的加固厚度尺寸[5],加固方案如图3所示,黑色部分为加固钢板,未填充的为原有结构。把各个加固方案构件输入到Midas与盈建科软件里进行整体计算,应力比均符合规范要求。

3.5加固前后的结构性能指标对比
由表2可知,整体计算各个工况下,位移角最大为1/478,满足了钢结构规范限值1/250的位移角要求;加固后结构性能改善明显,最小刚度比小于1.0,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大于0.8,有效质量系数大于90%;位移比等其余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
由于篇幅限制,现选取地震荷载作用下改造前后x方向和y方向楼层层间位移角曲线图做对比,如图4所示。

改造前,地震荷载作用下x方向和y方向楼层位移的最大值分别为33.9mm和86.0mm;改造后分别减小为28.1mm和4.8mm。由于对y方向支撑连接和节点进行了加强,地震作用下其楼层位移曲线图影响较大。
加固前,风荷载作用下x方向和y方向楼层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分别为1/191(不满足钢结构规范限值1/250)和1/296;加固后分别为1/26684和1/17967,满足规范限值1/250。
4结论
在工业建筑的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中,必须结合施工能力与结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加固设计方法。本文的热电厂脱硝改造实例,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充分运用概念设计的手段,使单个构件的设计与整体设计结合,通过加固补强重要节点和截面、增加合适连接支撑的方法进行加固设计。该方法适用于钢框架工业结构的加固处理,占用空间较小,对钢结构建筑抗震加固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周爱民,沙学勇.单层厂房预应力钢结构加固补强设计与施工[J].施工技术,2013,42(3):44-48.
[2]沈佳星,肖志刚.某钢材加工车间厂房钢结构加固设计[J].钢结构,2016(1):45-48.
[3]郑云,叶列平,岳清瑞.FRP加固钢结构的研究进展[J].工业建筑,2005(8):20-25.
[4]黄婷,商昊江,张德和,等.钢结构加固在建筑改造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22(6):14-24.
[5]赵松.钢结构加固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