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基超导家族中的两个亚族,分别以结构类似的FeSe4和FeSe4四面体层作为各自的超导基元。然而典型的FeSe基超导体AyFe2-xSe2(A=碱金属离子)母体相和正常态的实验表现,却与FeAs基体系迥异,导致质疑这两大铁基体系的高温超导电性是否有共同物理起源。澄清这一问题对探讨各类高温超导体物理机制意义重大。但实验上困难在于,在AyFe2-xSe2中反铁磁绝缘245相往往与超导相共生,以致妨碍对本征物性的观测。2014年FeSe基新高温超导体Li0.8Fe0.2OHFeSe报道后,相关实验研究出现转机。
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SC4组的研究员董晓莉,与SC2组金魁及清华大学教授张广铭合作,在新高温超导体系Li1-xFexOHFe1-ySe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基于水热合成的一系列粉末样品,首次建立的高TC体系Li1-xFexOHFe1-ySe完整相图表明,无论是反铁磁SDW相区还是超导相区,其物性特征均与FeAs基体系极为相像。实验结果揭示FeSe基和FeAs基高温超导体实际上具有相似的电子相互作用背景,因此它们的高温超导电性具有共同物理机制。相关结果发表在JACS137,66(2015)。
成功应用离子交换技术,首次合成大尺寸、高质量(Li0.84Fe0.16)OHFe0.98Se超导单晶(TC=42K,尺寸大于10mm),且该材料不存在困扰实验观测的245相。单晶样品的突破使揭示其高度二维本征电子性质成为可能。实验发现,在特征温度T*(=120K)之下的正常态,呈现反常的磁化及电阻的线性温度依赖以及高度二维的电子输运;在超导态,上临界场具有强各向异性。Hall系数显示电子型载流子主导电荷输运,空穴型载流子的贡献在T*以下极度减弱。实验表明其超导电子配对很可能与二维反铁磁自旋涨落相关。类似的反铁磁涨落特征也常见于FeAs基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对比不同类型FeSe基超导体,可见超导临界温度越高的体系其晶体和电子结构的二维性越强;尤其是高TC和高度二维的(Li0.84Fe0.16)OHFe0.98Se单晶极其相似于SrTiO3衬底上FeSe单层膜界面超导体(TC高达~65K)。因此,二维电子相互作用对于高温超导电性至关重要。相关结果作为Editors’Suggestion发表在PRB92,064515(2015)。
上述工作主要合作者还有:赵忠贤、周放(SC4组)和袁洁(SC2组);承担相关实验的SC4组博士生有:周花雪、苑冬娜、黄裕龙和毛义元;负责相关物性测定的合作者有:A06组研究员杨槐馨(电镜)、北京大学研究员孙俊良(单晶结构精修)和EX1组副研究员郑萍(高温磁性)。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相关项目和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项目的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