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五年里,瑞浦兰钧成为行业里成立时间最短,但发展最快速的企业,这与公司制定的“极限创造,打造动储结合”的零碳产品战略密切相关。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然要快速找准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2022年,瑞浦兰钧与海内外动力及储能大客户携手,助推全球零碳产业的快速发展。
极限创造助推产品国际化
在全球零碳转型的大背景下,动力及储能市场演化出了万亿级的市场赛道,新能源全面的进入了TWh时代,瑞浦兰钧自成立之初,就以国际化的格局来参与全球竞争。在极限创造的产品架构体系中,电芯是最为核心的关键部件,瑞浦兰钧通过极芯设计、极限制造、极致工厂三个维度来满足国内外动力市场的严苛要求。
极芯设计 极限制造 极致工厂
在极芯设计方面,产品聚焦于结构创新、电化学创新及材料创新的三新战略。
坚守了高面密度、高压实的设计理念,围绕双高设计的多维固液界面设计技术,通过无损探测技术、仿真技术,深入研究构建多维孔隙结构,实现了浸润技术突破,让固液界面实现了一种完美的可控状态。行业领先的SCL电极设计技术将电芯的成本及产品一致性全面提升,2022年发布的问顶电芯,采用第三代极限结构设计,它是一项结构、工艺及制造的创新性平台技术,搭载瑞浦兰钧不同应用领域的电芯,让电芯具备高安全、长寿命的性能,同时助推电芯在全寿命周期应用中的可靠性。
在极限制造方面,用最少的固定资产投入,把单线制造产能发挥到极致。同时瑞浦兰钧经过不同应用领域国内外一流客户的无数次审核,管理得到不断升级及提高,无论是动力还是储能产品,均采用国内外一流的车规级制造方法、全流程的精益品控及先进的GK管理,把产品的质量做到极致,持续降低制造成本。
在极致工厂方面,采用国际化的低碳发展视角,将智慧能源管理与绿电应用结合,打造新一代零碳工厂,在新增的基地建设,积极推动零碳化建设,积极推动数据化智能工厂建设。
基于极芯设计、极限制造、极致工厂三个维度,瑞浦兰钧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及全球化的产品标准认证。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信息安全、社会责任感方面都获得了各项国内外认证,同时也正在开展ISO14067认证。无论是动力还是储能产品均获得了国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检测及认证,同时瑞浦兰钧非常关注安全性能,尤其是热失控性能,各类产品不仅采用国标,也采用UL9540A来进行电池、模组、系统、电池簇等级别的测试验证及认证。
目前,瑞浦兰钧电池的配套车型涵盖了国内外的主流客户,里程数从200公里到700公里,在未来的三年,瑞浦兰钧仍将坚持动储联动的产品战略,推助中高镍、硅碳负极、半固态电池、复合体系的应用,进一步覆盖700-1000公里以上续航里程的产品。
瑞浦兰钧零碳工厂战略
依托青山实业深厚的国际化企业基础,加持其全球化的大规模制造经验和运营经验,让瑞浦兰钧在新能源赛道中的竞争优势突显。
瑞浦兰钧致力于提供性能稳定且高品质的产品,通过严苛的质量管理以及本地化的团队建设,智能化绿色工厂在多个国家及地区能实现相同品质的产能复制。
在国内,瑞浦兰钧目前已达产32.7GWh,同步将建设温州三期,佛山基地,兰钧嘉善基地,柳州基地,同时在未来也会启动印尼基地及欧洲基地的建设工作,到2025年,其零碳电池总产能将超过150GWh以上,以满足海内外不同应用领域的客户需求。
为减少碳排放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促进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行业零碳化进程,无论是青山集团的新能源全产业链还是瑞浦兰钧的电芯到系统制造,公司都积极履行企业责任,快速布局并推进碳管理工作。瑞浦兰钧制定了符合标准的温室气体换算标准和统计逻辑,对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及监管;制定了2026年电池LCA值小于50Kg CO₂/KWh的零碳目标。
瑞浦兰钧全球化零碳战略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提出的“走出去”战略,自2009年起青山集团在很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的国家和地区,为其当地建设发展及解决人口就业问题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2022年11月青山实业董事局项光达先生,参加了印尼G20峰会,并去非洲拜访了莫桑比克总统及津巴布韦总统,计划在非洲建设多个港口,辐射津巴布韦、赞比亚、刚果金和马拉维等国,投资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积极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园。
为了快速应对TWh时代的到来,青山集团大力开展海内外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对可持续性、绿色能源的使用,零碳排放及材料成本价格风险进行了把控。青山集团充分利用印尼,非洲,南美洲等国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并结合太阳能和风电等绿色电力资源,打造低碳清洁能源,并通过全球多地的零碳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电芯上游材料企业及国际车厂落地产能,构建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例如在印尼建成的北加里曼丹绿色产业园。
瑞浦兰钧秉承青山集团从0到1的创业精神,一直坚守全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青山全球性的新能源产业链建设,国际化大规模制造及运营经验为瑞浦兰钧积极迈向国际化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