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要求,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关山街道创新构建"收集-转运-利用"一体化治理模式,通过强化基础设施、优化管理机制、拓展利用渠道,全面提升秸秆处理效能,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迈向新台阶。
科学布局收储网络 夯实管理基础

街道统筹规划秸秆收储体系,根据农田分布特点及村庄地理位置,在25个行政村合理设置50处临时堆放点。每个堆放点明确划分了作业区域,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维护。组建由村干部、网格员及村民代表组成的联合巡查队,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每日对堆放点开展防火巡查、秩序维护。 △ 秸秆临时堆放点
强化转运体系建设 提升处置效率
街道成立专业清运队伍,配备3辆运输车辆,按照"分区划片、定时清运"原则制定作业方案。建立"村级上报-街道调度-定点收运"联动机制,各村每日统计秸秆存量并及时反馈,清运小组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输频次,确保各堆放点秸秆及时清运。通过与高陵康恒发电厂建立定向合作,实现秸秆能源化利用闭环管理,累计转运秸秆逾4000吨。
拓宽资源利用路径 促进循环发展

在保障发电厂能源化利用主渠道基础上,街道积极推进多途径综合利用。建设实施老王村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采用秸秆黄贮饲料化利用技术,回收、粉碎、打包、转运全流程机械化作业,将秸秆转化为优质黄贮饲料,与本地畜牧养殖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年消耗秸秆量超10000吨,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并减少资源浪费。 △ 老王村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深化长效机制建设 巩固治理成果
街道将持续完善"村级收集、街道转运、企业消纳"三级管理体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运输调度、设备维护等实际问题。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发放入户宣传页、公众号线上宣传等方式普及秸秆利用知识。
从“没用处一烧了之”到“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治理体系的建立完善,有效降低了秸秆焚烧火点,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为农业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真正让“生态包袱”变为了“绿色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