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阳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全市“11349”总体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农业种植大市优势,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为抓手,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与农民增收互促共进,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格局。

一、科技赋能“秸”尽其用,三级联动激活新动能
为了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莱阳市创新构建了“市镇农技干部-村级科技示范户-科技辐射户”的三级联动机制,借助“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模式,畅通技术传播渠道。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测土配方、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为契机,组织各镇街农技人员深入一线,为农户提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专业指导。同时,广泛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科技培训与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现场示范等方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诸多益处,不断增强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意识。莱阳市农业农村局设立的“梨乡兴农人”微信视频号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等内容,精心制作多期宣传视频。视频一经发布,便收获了大量关注与转发,有效拓宽了宣传覆盖面,持续提升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知程度。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莱阳市实现了秸秆超96%的综合利用率,让曾经无人问津的“废秸秆”摇身一变,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

二、项目撬动“秆”变多宝,多元利用开出致富方
莱阳市以2000万元项目资金为杠杆,撬动秸秆“七十二变”。按照“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工作思路,通过“粮改饲”“肥还田”等模式,让每根秸秆都找到“好归宿”。通过制定《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方案》,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作为突破方向,紧密结合本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实际状况,重点围绕农作物秸秆精细化还田、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以及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等方面组织实施,持续提升莱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在秸秆精细化还田方面,补贴玉米秸秆机械化粉碎、深耕等作业,面积达2.2万亩,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在秸秆饲料化利用方面,建立秸秆青贮池6400立方米,每年可储存秸秆2万吨以上,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在秸秆原料化利用方面,建立秸秆制作菌棒及废菌棒加工有机肥生产线,年处理秸秆1万吨以上,年生产有机肥5000吨以上,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此外,建设秸秆收储中心3个,年处理量达到3万吨以上,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保障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原料供应。
三、产业循环点草成金,链条延伸铺就富民路

莱阳市以秸秆为“媒”,串起“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让一根秸秆实现“三级跳”:先变菌棒,再化肥料,终成美食。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了完整的“秸秆-菌棒-种植-加工-有机肥”循环经济产业链。一方面通过收购农户废弃的玉米小麦秸秆、玉米芯等原材料制作菌棒,年消耗农作物秸秆万余吨,节约成本约180万元;另一方面引进食用菌菌棒生产线2套和有机肥生产线1条,将废弃菌棒加工成有机肥还田,年处理废弃菌棒5万吨左右,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改良土壤质量,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立足“预制菜之乡”优势,产业链再延伸,油炸平菇、平菇酱等深加工产品让农产品附加值提升10%,从田间“菜篮子”跃入现代“菜盘子”。这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三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样本。
下一步,莱阳市将持续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做好秸秆“增值文章”,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莱阳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