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郸市大名县,昔日的田间废弃物—秸秆,如今摇身变为“香饽饽”。通过创新技术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大名县探索出一条“变废为宝、点草成金”的绿色发展路径,秸秆综合利用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9%以上,为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大名样板”。

秸秆“七十二变”:从田间到产业链
秸秆还田,沃土生金。大名是农业大县,耕地110万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多种作物,2024年大名县年秸秆可收集量达86.5万吨。其中,61%的秸秆通过直接还田实现肥料化利用,年还田量超53万吨。这一举措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提升了土壤肥力,更让“藏粮于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青贮饲料,助力畜牧业发展。秸秆离田利用的“重头戏”是饲料化。2024年,大名县依托君乐宝等企业,推广青贮玉米种植3.78万亩,年加工青贮饲料9.46万吨。通过“田间打捆—裹包发酵—定向销售”的闭环模式,秸秆摇身变为优质饲料,远销山东、内蒙古等地,带动农民年增收超1200万元。
2024年,大名县获中央财政支持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投入1485万元升级设备、完善体系。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长效机制,全县形成“还田保生态、离田促产业”的良性循环,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名模式”。

草编非遗,撬动指尖产业。小麦秸秆在手艺人的指尖大发异彩。“大名草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文化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县“草编”企业达30余家,通过“传承人+公司+农户”模式,当地2万名农村妇女将秸秆编织成上千种工艺品,产品畅销英国、新加坡等国际市场,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这一“指尖经济”不仅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更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三级体系“织密网”:收储运全链条降本增效
为解决秸秆收集难题,大名县构建“1+20+N”三级收储运体系:1个县级服务中心统筹调度,20个乡镇收储站中转集散,651个村级收储点就近吸纳农户秸秆。村级点“小规模集散”、乡镇站“规模化转运”、县级中心“市场化对接”的联动模式,使运输成本降低30%,农户参与积极性大幅提升。
守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大名县打造全域全量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全县彻底告别秸秆焚烧,年减少碳排放超10万吨,为京津冀空气质量改善贡献力量; 产业链年产值突破2亿元,带动就业近3万人;草编非遗传承、绿色农业推广、畜牧业提质增效“三驾马车”并行,展现乡村振兴新画卷。这座农业大县将继续深耕秸秆综合利用,以秸秆为笔,以生态融合为色,以产业驱动为色,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绿色篇章”。 |